(記者 劉朴垣/ 綜合報導)
近十年來,就讀本土MB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火熱趨勢持續發燙!根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1999年企業管理研究所(企研所)碩士生通算1332人,到了2009年竟為4690人,十年間成長幅度近3.5倍!驚人數字的背後,是否代表本土MBA價值下滑? MBA們又是如何力爭上游,希望在踏出校門後一飛沖天,為企業所認同?
為了解MBA的緊湊生活,本刊特地採訪了幾位企研所學生,希望藉由經驗分享,一窺本土MBA求學的現況與特色。
本土MBA壓力大!

學分要求多、生活緊湊
由於研究領域與修課的特性使然,相較理工科研究生,台灣商管所在學分數的畢業標準偏高,普遍高於40個學分數:「在大學時未接觸過太多企業管理的相關課程,所以碩一上的課程相當繁重」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的陳慧怡如是說,除了週末以外她幾乎都待在學校裡面,上課之外就是討論報告,行程緊湊;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的王姿婷指出,對於非商學院本科系的同學而言,原有的學分數再加上會計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先修,將使忙碌的修課壓力更形巨大。
修課策略:少而精V.S多而廣
企研所課程涵蓋「產銷人發財」,強調培養知曉商業運作的「通才」,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就有人力資源管理、行銷管理、策略管理、科技管理、財務經濟等五大學程,廣泛而菜色豐富;資源充沛的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一學期甚至能開出近40門課。然而,碩士班的課程份量其實遠較大學部為重,「修課的質與量非常難以兼具,除非將自己的生活完全獻給學業,否則這兩樣指標的確存在抵換關係」中正企研所的Gounod建議,先認真地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想修」該課程和該課程是否能「滿足自身需求」,再來以少而精的選課會較理想;政大企研所的陳慧怡也認為,「少而精」的策略讓她可以重視每一份作業,上課時也更能專心聽講,到學期末不會因為時間不足草率地結束報告,或是對教學內容囫圇吞棗而達不到學習效果;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的吳堂瑋和中山企研所的王政鈞則持相反意見:吳堂瑋希望能多修外所(如財務金融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的課程,廣泛學習,不要侷限在自己所的教學範圍以內;王政鈞每學期皆修15學分,但除了少數感興趣的課程外,其餘課程多只求及格;他認為,安排時間去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活動:例如至偏遠地區從事志工,這些寶貴經驗才能使他獲得更多學習。
組員好壞決定報告成敗
企研所課程著重報告發表,訓練學生團體精神和分工合作的能力。受訪的同學普遍認為選擇團體報告的成員非常重要,「有些同學會在報告前做過度承諾,討論報告時就會發現他可能無法做到」政大企研所陳慧怡指出,討論報告是快速認識同學的捷徑;從中可以觀察一個人思考事情的態度,包括能否聽進他人的意見、能否按時將預定的進度做完,再去「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中山企研所王政鈞則一語道破:「好的組員帶你上天堂,不好的組員帶你下地獄!」
不同角度碰撞出火花、整合相異思維

網路蒐集資料為主流,解讀資訊才是重點!
企研所的課程報告經常需要大量統計資料,然而許多同學對企業情報的取得與蒐集管道紛表棘手:有些屬於商業機密的數字與調查,卻又是探討企業策略的重要關鍵,台大商研所邱怡樺對此表示,若有需要,所上老師公司會協助引介相關的窗口給同學,有較高的機會取得企業願意公開或提供學術研究的資訊。而受訪的研究生們則多半從Google scholar、圖書館的線上資料庫、全國碩博士論文網等管道搜尋可用的材料。中正企研所的Gounod認為這是兩面刃,偏重運用網路而無查閱書籍,優點是投入時間可以減少,但較能有產出;壞的是,有時候根本不了解資料內容,斷章取義。空有產出,實質上卻是沒有消化和吸收;交大科管所吳堂瑋在網路之外,會尋求有工作經驗的學長姊意見;政大企研所陳慧怡和政大科管所王姿婷則強調,如何解讀資料、將資訊化為知識,為己所用,有獨立的見解,才是最困難的課題;王姿婷同時指出外語能力的重要性,如「國際企業管理」就需要接觸英文資料,若程度不夠,在找尋的過程中會非常辛苦。中山人資所吳宜潔認為「資料來源的多元化」,對構思主題很有幫助,但困擾就是有時學校的資料庫內容短缺,購買不全,造成搜尋管道上碰壁,或是找到了卻無法閱讀全文,這就十分麻煩。據本報了解,不少企研所學生會借助在台大、政大、成大等校就讀的親友帳號,因其商學資料庫購置較完整,能夠解決上述的管道短缺問題。
簡報技巧+口語能力,MBA必備!

課餘鍛鍊英文,充實產業知識
而研究生除了上課之外,有無利用時間充實自我?受訪的同學皆表示,著重課堂較少訓練到的外語能力為首要之務。除了為未來工作所需準備,也與目前各大企研所紛紛設置多益(TOEIC)和托福(TOEFL)的畢業標準有關,該措施迫使研究生需具備一定的英文基礎。曾至鹿特丹伊拉斯謨斯大學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擔任交換學生的邱怡樺,選擇參加「英文讀書會」:藉由每週一到兩小時的口語訓練,讓她保持英文表達的流暢度,也曾到校外進修西班牙文,強化第二外語;中山人資所的吳宜潔更表示,人資所在碩士班考試的篩選注重語言能力,故班上同學外語程度相對傑出,她必須要求自己多看點英文文章及多聽英文廣播節目,以將落差的距離縮小;而政大科管所的王姿婷則認為,若對特定產業有興趣,可在平日空出時間,累積該領域的敏銳感與相關知識,「我還滿常去台北美術館、當代藝術館等展場觀看展覽,這能讓我培養對文化創意產業的『Sense』(敏銳感)」王姿婷也指出平常可多參與名人演講,聽聽大師們的看法與經驗,有助刺激自身思考;吳宜潔贊同上述看法,她表示如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本學期邀請到嬌生(Johnson&Johnson) 醫療器材事業部總經理王立新、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等業界人士演講,都是藉機學習、吸取知識的好機會。
尋找指導老師大作戰!
指導老師的選擇是另一項重點。各大企研所作法不同,同學多從興趣、老師的業界人脈資源、老師的教學與人格特質、對論文水準的要求等項目作考量。中山企研所王政鈞無意往學術界深造,就找了對論文沒有太大要求的教授;中正企研所Gounod把選指導教授當成「交朋友」,以「合得來」和「興趣相投」為最重要,另外他強調絕不選會任意使喚學生做事的老師;政大科管所王姿婷透露,除了同學找老師,所上教授也會主動徵詢他屬意的同學,以優先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得意門生;台大商研所邱怡樺使用刪去法決定,爾後再選修該領域的相關課程接觸不同老師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台大商研所採取「指導老師說明會」制度,規定從當天開始,找指導教授的「爭奪戰」才能起跑,而班上同學多在碩一下中期找到,她本身則考慮至接近期末才定奪;中山人資所吳宜潔指出,有些老師會訂立指導學生的門檻,例如托福成績要先通過畢業門檻,有些老師則希望學生能夠成為他的研究助理兼指導學生;人資所本屆碩一在上學期就大致找好指導教授,和管院通常碩一下找教授的風氣不太一樣,動作相當迅速!這也說明了「找指導教授」是研究生共同面對的棘手議題,部分教授甚為搶手,名額有限,接觸的時機稍縱即逝。擔心跟不到好老師,或是跟到自己不喜歡的老師,成為研究生們在碩一時一大壓力來源。
RA、TA面面觀
擔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 RA)和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 TA)是研究生打工最常見的方式。政大企研所陳慧怡表示,班上部分同學是想早點找到指導教授,先接觸看看自己想選擇的領域,因此選擇RA;而選擇TA可以檢視自己學過的知識,因為必須要批改考卷,與學弟妹溝通;中正企研所的Gounod也認同TA工作:「接觸大學生可以為自己帶來朝氣與活力,在教學上的準備和參與,更讓我了解到理論要如何活用和授予」中山人資所吳宜潔認為,擔任RA時比其他同學提早了解如何閱讀paper、報告paper,先習得相關研究技能,是RA一大優點。
學習團隊合作、鍛鍊專案執行
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團體活動,似乎是大學部才會做的事;然而中正企研所鍾憲瑞教授曾指出,MBA的養成,除了基本的理論訓練使得MBA能夠具有嚴謹與周延的思考外,還必須擁有實際參與規劃與執行方案的經驗。中正企研所的「管理行政實務實習」因而誕生,包括協助解決高鐵站計程車排班、協助規劃嘉義管樂節、舉辦系友大會等等,鍛鍊能力之餘,也藉由畢業校友所提供的資源幫助在校生學習成長。而中山企研所的「西灣學人」團隊近年來知名度亦逐漸打開,除了舉辦名人演講等活動,也邀請業界人力資源訓練講師為同學分享個案教學法,刺激思考;其開創的「MBAtics」網路空間,更自詡為一知識分享平台,收羅時事評論、參賽心得、上課筆記等文章。政大企研所和中山企研所皆各自擁有「實習團隊」,扮演資訊提供者的角色,蒐集、整理與接洽相關的職缺訊息,並提供同學必要的協助,讓同學們可以利用假期至各企業實習。政大科管所王姿婷則分享了所上俗稱的「所專」(所內專案)制度,如招生說明會、科管百大好書選等活動,幾乎全班同學都會「撩落去」,共同參與。中山人資所的「海外參訪」,為所上學生自行規劃籌辦;人資所的吳宜潔即表示,接洽上海104公司、溝通需求等獨自面對「真實」企業的經驗讓她成長不少。
競賽爭雄—實際解決企業問題+模擬企業運作

實習有助於提前體驗職場環境
根據《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專訪,前輔仁大學副校長吳秉恩指出,學校應該透過企業實習去歷練學生,藉以讓學生習得「體驗性」的知識。中山人資所有安排「暑期專案」,學生要在碩一升碩二暑假進行兩個月的企業實習,參與計畫的有康師傅、中鋼、友達、奇美等公司,同學要針對企業面臨的問題作一深入的研究與探討,並提出解決之建議方案;而台大商研所邱怡樺回憶,實習期間獲得老闆的肯定,開始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不會在碰到一件事情之前就先怯縮;政大企研所陳慧怡表示所上會在教授的領導下組成「大陸實習團隊」,讓對大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前往大陸實習。
碩士班時間緊湊、同學間連結變少
談到讀碩士班的困擾,部分受訪的研究生表示與同學的相處感覺,與大學部很不一樣,包括團體的連結度並不像以往這麼高,私下也缺乏交集。而政大科管所王姿婷與中山人資所吳宜潔則紛表時間不夠用,沒有辦法遊刃有餘;吳宜潔更指出由於所上規定要出國交換一學期,壓縮到原本的修業時間,使她的讀書壓力更加巨大。而交大科管所吳堂瑋因為理工背景出身,深感在商學理論的基礎培養不夠,這同時也是許多「理工轉商」同學共同的困擾,需要花時間去追趕與適應。
進入MBA殿堂所提昇的能力

碩士生重點為追求知識,應有自覺
最後,研究生們在就讀至少一個學期後,在大學部與碩士班銜接上有無問題?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又是什麼呢?中山人資所吳宜潔強調,碩士班若沒有很強烈的動機會念得很痛苦,大學部若討厭本科系,還可至外系修課,但碩士班沈重的負擔很難讓同學這麼做,因此要持續鞏固初衷、確認自己的意願,才能堅持下去;
政大科管所王姿婷希望在大學的多采多姿之後,碩士班要把焦點放在自己的課業與知識吸收上,她語重心長的說,念了政大科管所,讓她學習重新去看待「念書」這件事情;台大商研所邱怡樺認為碩士班「有學到東西」比成績更加重要,大學會在意成績是因為有推甄和申請的需要;政大企研所陳慧怡表示,研究所上課需要主動發言,並且老師會希望同學在課前已經將上課內容準備完,大家採取討論而非講課的方式來進行課程。陳慧怡不諱言初期很難適應,但是久了就會習慣,自己也會開始主動去閱讀與課程有關的資訊。「大學部有四年可以消化課業,而研究所需要在兩年內把學分消化完,獲得的知識又比大學深厚,因此要訓練自己更能專心在課業上」陳慧怡認為,碩班事務繁雜,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猶豫,因此非常需要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所有事情的結果,不能因為一點挫折就失去繼續往前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